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,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初步形成体系的时期。那个时候,伟大的科学家们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,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天文学在继夏商周时期的初步探索之后,在这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并产生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,使我国的天文科学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。这里所讲的天文学著作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所著的《石氏星经》。
由于农业生产和古代星占的需要,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在众多争霸中对天象的关心,我国的天文学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那时,致力于天文、历法研究的学者众多,据《晋书·天文志》记载:当时鲁国的梓慎、晋国的卜偃、郑国的裨灶、宋国的子韦、齐国的甘德、楚国的唐昧、赵国的尹皋、魏国的石申,都掌管着各国研究天文历法的机构,并尝试着得出对天文现象的认识以及各自的理论。其中,齐国的甘德和魏国的石申最有成就。
石申,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氏,生卒年月不详,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、科学家,曾著有《天文》八卷,即后世所称的《石氏星经》。该书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,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,但原书已经在宋代以后失传,今天我们所看到的《石氏星经》,是从汉代的史学名著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以及唐代的天文学著作《开元占经》里所摘录的一些片断拼凑而成的。
《石氏星经》作为一本天文学著作,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对于五大行星的观测结果。对于五大行星,石申通过观测得知火星(荧惑)、金星(太白)的逆行,这在后来的《汉书·天文志》有明确记载。此外在《开元占经》的引文中还有石申把行星逆行描写为“巳”字形的形象记录,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十分准确的。同时石申还测得了金、木二星的会合周期长度,测定火星的恒星周期为1.9年,比标准值多0.02年;木星为12年,比标准值多0.14年。这都是对五大行星研究的深入和向定量化的发展。
除此之外,在《石氏星经》中,还提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一——石氏星表。所谓星表,是由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(常常还连同其他特性)汇编而成的。它是天文学上一种很重要的工具。所谓石氏星表,就是二十八宿距星(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)和其他一些恒星共150颗的赤道坐标位置。这种赤道坐标有两种表达方式,一种是二十八宿距星的,叫做距度和去极度。距度就是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;去极度就是距星赤纬的余角。还有一种是二十八宿之外的其他星,叫做入宿度和去极度。所谓入宿度就是这颗星离本宿距星的赤经差。不论哪一种方式。它的实质和现代天文学上广泛使用的赤道坐标系是一致的。而在欧洲,赤道坐标系的广泛使用却是从16世纪开始的。由于恒星的赤道坐标会作缓慢的变动,而这种变动的绝大部分是岁差造成的。因此,按照岁差规律,比较一颗恒星古今坐标的变化,可以推求出这个古赤道坐标的测定年代。所以,运用这个方法可以对石氏星表的数据进行推算,结果表明:其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公元前4世纪测定的,而另一部分却是在东汉,大约公元2世纪重新测定的。严格说来,《石氏星经》还不是一份完整的星表。但是,它的存在说明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达,有力地证明了石氏星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。